潁河(潁水):幹流走向,主要支流,河南省境,安徽省境,水文特徵,航道航運,水利概況

分类: 安卓软件下SH365 时间: 2025-07-22 15:07:39 作者: admin 阅读: 6456

潁河

潁水一般指本詞條

潁河,古稱潁水,相傳因紀念春秋鄭人潁考叔而得名。其主要支流為沙河,因此也被稱為沙河或沙潁河。潁河屬淮河的支流。發源於河南省登封縣嵩山,經周口市、安徽省阜陽市,在壽縣正陽關(潁上縣沫河口)注入淮河,為淮河最大的支流。 全長620公里。流域範圍北抵黃河南堤,西北鄰黃河支流伊、洛河,西南與漢水水系的唐白河流域分界,南與洪汝河、谷河、潤河地區接壤,東北與渦河、西淝河水系相鄰。

潁河是淮河流域歷史上航運、農業灌溉的重要水源,也是洪澇災害嚴重的河流,歷史上屢有治理,建國後修建了昭平台水庫、孤石灘水庫大量的水利設施。沙潁河航道亦被列入安徽省“兩乾三支”骨幹航道網的一支。2011年底,阜陽船閘重建完成,沙潁河航道實現全線貫通。

基本介紹

中文名稱:潁河別稱:沙河或沙潁河,古稱潁水所屬水系:淮河最大支流地理位置:河南省南部、安徽省東北部流經地區:河南省登封、周口、安徽省阜陽等發源地:登封縣嵩山(以潁河為源)主要支流:沙河、北汝河、浬河、雙洎河、賈魯河、汾泉河、茨河、皇姑河河長:620公里河流面積:36728平方公里河口:正陽關(潁上縣沫河口)

幹流走向,主要支流,河南省境,安徽省境,水文特徵,航道航運,水利概況,蓄水工程,河道治理,

幹流走向潁河位置及流向以潁河源為上游,潁河全長619公里,流域面積36728平方公里。其中安徽境內長208公里,流域面積4010平方公里。河南省境內,河長418公里,流域面積28800平方公里。幹流發源於河南省境內登封縣嵩山,流經禹州市、襄城縣、許昌縣、臨潁縣、西華縣及周口市,至沙河匯入處全長262公里,流域面積7348平方公里。在周口市納沙河及賈魯河後流域面積為25800平方公里。由於其支流沙河為其主要支流,習慣上將沙河作為潁河水繫上游的幹流而稱作“沙潁河”。以沙河為上游,沙潁河發源於伏牛山區河南省魯山縣,流經葉縣、郾城縣、商水縣、淮陽縣、項城縣、沈丘縣進入安徽省。在安徽省境內,潁河於界首市常勝溝進入境,流經太和縣、阜陽市、潁上縣等縣市,於潁上縣正陽關鎮沫河口注入淮河。潁河安徽省潁上縣與淮河匯合處主要支流潁河水系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水系。支流眾多。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有沙河、北汝河、浬河、雙洎河、賈魯河、汾泉河、茨河、皇姑河等。潁河河南省禹州市段河南省境河南省境內,流域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4條,100~1000平方公里的河道104條。沙河,發源於魯山縣伏牛山的木達嶺,流經平頂山、寶豐、葉縣、襄城、舞陽、郾城、漯河、西華、商水至周口市西匯入潁河。河長322公里,流域面積12580平方公里。沙河支流眾多,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33條,在平頂山市區以西,均為山區,來水迅速。下湯水文站調查1851年洪峰流量達11100立方米/秒,白龜山水文站調查1884年洪峰流量9100立方米/秒,漯河水文站調查1931年洪峰流量3760立方米/秒。漯河以下河道安全泄量3000立方米/秒。1959年在魯山縣建成昭平台水庫,1964年在平頂山市區建成白龜山水庫。北汝河,發源於嵩縣跑馬嶺,流經汝陽、臨汝、郟縣,在襄城縣簡城匯入沙河,全長250公里,流域面積6080平方公里。襄城縣以上河長215公里,河床比降1/2800;其下至沙河匯口,河床比降為1/4000。北汝河河床寬淺,主流不定,兩岸匯入支流較多,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8條。澧河,發源於方城縣四里店村西北栗樹溝,流經葉縣、舞陽縣,至漯河市區西入沙河,全長163公里,流域面積2787平方公里。河床比降平均約1/3000。上游山區植被較差,部分岩石裸露,又是伏牛山的暴雨區,孤石灘水文站流域面積285平方公里,調查1896年洪峰流量5140立方米/秒。1958年修孤石灘大型水庫一座。主要支流乾江河,發源於方城縣羊頭山,流經葉縣、舞陽,在上澧河店匯入澧河,河長987公里,流域面積1280平方公里。官寨水文站流域面積1124平方公里,調查1896年洪峰流量9000立方米秒,1975年洪峰流量12100立方米/秒,是河南洪峰模數的高值區。賈魯河,發源於密縣聖水峪,流經中牟、尉氏、扶溝、西華縣至周口市區北匯入潁河,全長276公里,流域面積5896平方公里。1938年黃河花園口南堤被扒,即從賈魯河行洪入潁河,形成河寬1~2公里的寬淺河道。主要支流雙洎河,發源於密縣趙廟溝,經新鄭、長葛、尉氏、鄢陵縣,在扶溝縣彭莊匯入賈魯河,河長171公里,流域面積1758平方公里。另有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支流18條。賈魯河中牟縣段汾泉河,發源於郾城縣召陵崗,流經商水、項城、沈丘縣,在沈丘縣老城西有泥河匯入,匯口以上河長135公里,流域面積2750平方公里。匯流後稱泉河,於豫皖交界處的武溝口進入安徽省臨泉縣境,至阜陽市城北注入潁河。河南省境內河長157.8公里,流域面積377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黑河(下游稱泥河),發源於漯河市區,流經上蔡、項城縣,至沈丘縣老城西入汾河,河長113.4公里,流域面積1028平方公里。潁河水系中流域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河道還有:清潩河,發源於新鄭、禹縣交界處,流經長葛、許昌、臨潁、鄢陵縣至西華縣逍遙鎮東北入潁河,河長149公里,流域面積2361.6平方公里。清流河,發源於鄢陵屯溝,在西華縣李灣入潁河,河長23.3公里,流域面積1393平方公里。新蔡河,發源於淮陽縣小林莊,流經鄲城縣,在沈丘縣新安集入潁河,河長86.4公里,流域面積1030平方公里。吳公渠,發源於禹縣蒙坡,在郾城縣沈趙入潁河,河長75.3公里,流域面積1154平方公里。這些河流均系平原型河道,河床比降較小,水流平緩,枯水期時有斷流。新蔡河,1950年前稱蔡河。源於淮陽縣小林莊,於沈丘縣楊集東注入潁河,河長86.4公里,流域面積1030平方公里。安徽省境還有茨河、皇姑河等流域面積1870平方公里在安徽省入潁河。茨河,古稱細水。發源於河南省太康縣與淮陽縣交界處,在河南省稱黑河。到張胖店入縣境,始稱茨河。流經清淺、雙廟、張冊店、斤溝、名利、原牆、關集等地,至高溝出縣境入阜陽,原在阜陽茨河口入潁河,後茨淮新河開挖後,改流達茨河鋪入茨淮新河。河長194公里,流域面積2993平方公里,河南省境內河長107公里,流域面積1214平方公里。安徽太和縣境內全長71.5 公里,流域面積1009 平方公里。流入諸水:右岸有谷河、北八丈河、鳳皇溝、大王溝、南洛河、蘆草溝、皇姑河、港溝、改溝、解放溝、魏溝。左岸有宋塘河、柳溝、響溝、青陽溝、古舊溝、魚鱗溝、鞏馬溝、紅蓮溝、黃溝等。茨河安徽省太和縣段1980年調尾截入茨淮新河後,在茨淮新河的河首建有溝通潁河的茨河鋪分洪閘;泉河於阜陽城北從右岸匯入。較小的支流有萬福溝從左岸舊縣西匯入;柳河從右岸柳河口匯入;八里河從右岸三道沖匯入。此外,兩岸尚有許多集水面積不足100平方公里的小支流直接匯入潁河。除泉河外,所有支流在注入潁河處都建有防洪涵閘。潁河本乾建有阜陽閘樞紐和潁上閘樞紐。八里湖位於淮河左岸,潁上縣境內。入湖主要河道為八里河,湖在下游,河湖一體,故名。原與其下之戴家湖相連,經柳溝於垂崗集西入淮河。1957年在胡趙郢堵壩,封閉入淮口,並連結淮左沿崗堤,八里河改向東排水,在方台子以南注入潁河。河口有八里河閘一座,拒淮、潁倒灌,控制蓄水。控制面積483平方公里,湖區常年水位為19.5米,水面積13.2平方公里。具灌溉、水產之利,是安徽省放養較早的湖泊之一。

水文特徵潁河,是淮河的最大支流,全流域總面積39880平方公里,約占淮河流域總面積18.1%。在河南省內有34440平方公里,其中山區為9070平方公里,丘陵為5370平方公里,平原為20000平方公里。沙河、潁河、北汝河及汾泉河等河徑流量較豐富。潁河的李灣站年均天然徑流量為6.95億立米,沙河的漯河站為28.6億立米,北汝河襄城縣站為9.99億立米,泉河的沈丘站為5.23億立米,沙潁河周口站為40.9億立米。徑流量的年際變化較淮河幹流及其以南各河大,較豫東北的渦河及沱澮河小。一般最大與最小年徑流量比值(K)在10~15之間,只有泉河和新蔡河、黑河等河的數值較大。河川年徑流變差係數(Cv值)一般在0.6左右,而黑河和新蔡河分別達0.9和0.94。徑流年內分配不均,汛期6~9月的平均徑流總量可占年平均徑流總量的60%以上。沙潁河全流域,過去洪澇災害一直很嚴重,平均每年受災面積均達500萬畝左右,其中尤以1954、1956、1963、1975年等最為嚴重,災情面積在1000萬畝以上。“75.8”洪水後,河道兩岸大堤全面培修、加高、加固,使各河道的防洪標準普遍提高。各支流中以潁河災情最為嚴重,上游來水峰高量大,河道不敷宣洩,支流淤塞,坡水不能入槽,且幹流受沙河頂托倒灌,洪水在美公渠的劉坡、宋崗一帶,清潩河的平寧城、稻池一帶,清流河的夏寧莊、陶城等地,漫淹成災,甚為嚴重。經過多年不斷整治,情況有所改變。航道航運河南境內,河道長470公里,航道從白龜山至界首,長278公里。沿河土地肥沃,物產比較豐富,通過航道運輸物資,平均年運量約50萬噸左右,占全省航運總運量26%,是河南通往蚌埠、南京、上海等地的重要航道。因此特設沙河航運管理處。潁河安徽省潁上段航運情況沙河在岔河口以上多為山區和丘陵區,坡度大,河床不穩定,河道彎曲,很少通航;岔河口以下至漯河市屬平原,河岸較整齊,河槽穩定,岸高8米,河寬120~150米。河床底質為細砂,兩岸有較好的纖道。常水位時,航道水深0.5米以上,枯水期最小水深0.3~0.5米,常年通行木帆船。1960年,舞陽縣馬灣建閘壩,船閘雖留有位置,開挖了土方,但因投資少,未能建成,航道被截斷,馬灣以上航運終止。這段河道,岔河口有北汝河注入。北汝河源於嵩縣,郟縣孔灣以上不通航,孔灣至岔河口常年通行木帆船。澧河由漯河市大北門注入,河槽穩定。漯河市至舞陽縣下澧河店季節性通木船。漯河市至周口市段,河槽窄,彎曲少,兩岸有纖道,水面寬50~70米,常水位時可通行40噸木帆船,淺水拖輪可拖帶船隊運輸。船舶航行密度大,是沙河航運最繁忙的河段。這段河道有雙洎河和賈魯河兩條重要支流。賈魯河有劉老家險灘,水淺船舶不能通過,船行至此,須起駁換船轉運。1951年5月,國家撥小麥3.75萬公斤,省航運局用以工代賑辦法,組織民眾在河右岸又開挖一條長250米,寬12米,深1.3米的新航道。最小水深保持0.77米,船隻載貨可順利通過。雙洎、賈魯兩河在扶溝縣花牛李匯流後,於周口市區注入沙河。沿河民眾有駛船習慣,航運歷史悠久。常水位時,50噸以下的淺水木帆船可上溯到長葛縣官亭及新鄭縣城關,後因沙河航運中斷而廢棄。潁河木船常年通行到西華縣逍遙鎮,季節通行到京廣鐵路橋。周口至界首段,航運條件很好,長90公里,河寬130~150米,水面寬50~70米,水深0.9米,枯水淺灘最小水深0.6米,60噸以上的木帆船和拖船隊常年通航。唯水寨至槐店間有礓石溜,易出事故。1950年5月,中南軍政委員會交通部撥給小麥10萬公斤,組織1400餘名民工進行挖礓疏浚,經過3個月施工,於次年7月竣工。航道平均浚深0.3米、寬8米,使3500米長的河段改善了航運條件。

1956年10月19日,沙河航運管理處根據省人民政府《依照民工建勤養護公路和修建公路辦法,動用民工疏浚航道的通知》精神,對沙河的54處、長6184米的淺灘進行了治理。歷時40天,共參加船舶1126隻,船民工5173人,完成沙方19.6萬立方米。疏浚後淺灘水深由0.45米加深到0.75~0.8米。同年11月14日,該航運管理處經省交通廳批准,組織了200人的航道養護大隊,對航道進行經常養護。為進一步解決水寨礓石溜礙航問題,沙河航運處於1957年和1959年的枯水期,組織水下爆破疏浚,消除孤石20餘處,改善險流7處,清除礓石6104立方米,沖入深潭7146立方米,為通行輪船創造了條件。1970年,沈邱閘建成,未修船閘,航道被截斷。下游阜陽閘回水,離沈邱閘尚差20多公里,沈丘閘上下船隻不能接轉運輸。1975年,周口閘建成,船閘也未修建,加之兩閘之間回水相距10餘公里,航運貨物必須到劉灣下運。兩閘以上亦只能留有部分小船撈沙,或搞些零星短途運輸。潁河沿岸,氣溫較高,河流很少結冰。唯在1954年12月24日雨雪交加,25日夜慢水灣處結冰,27~29日寒流侵襲,氣溫下降至-14℃,全線結冰。冰厚0.07~0.70米,持續28天,1955年1月24日恢復通航。船舶通過2011年建成的潁上閘船閘1984年,在交通部和省人民政府支持下,省航運局和安徽省有關部門協商,共同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沙潁河、渦河的恢復通航沿河收集資料,實地勘察、鑽探,進行可行性研究,經過論證,認為採取渠化方式,逐步恢復通航是完全可能的。新建鹿邑、沈丘船閘列入了省第七個五年計畫。鹿邑船閘,1986年11月開工。設計閘室長100米,寬12米,門坎水深2米。沈丘船閘,1987年11月20日開工,設計閘室長130米,寬12米,門坎水深2.5米。2011年起,沙潁河潁上船閘、太和耿樓船閘相繼建成通航,沙潁河航道亦被列入安徽省“兩乾三支”骨幹航道網的一支。2011年底,阜陽船閘重建完成,沙潁河航道實現全線貫通。水利概況潁河西部上游有白沙水庫、昭平台水庫、白龜山水庫、孤石灘水庫等大、中型水庫。共同構成潁河水系。在沙河與灃河會合口上游有泥河窪滯洪區。東部平原各主要河道興建有數座大型攔河節制閘,對防洪和發展灌溉均十分有利。蓄水工程白沙水庫,位於禹縣白沙鎮北的潁河上游,控制面積為985平方公里。1951年開工興建,1953年建成。壩高42.5米,壩長1199米;庫容1.88億立方米。入庫洪峰流量大於1000立方米/秒的有7次,經水庫調節,最大下泄流量169立方米/秒。其中1956年6月21日,入庫洪峰流量6180立方米秒,水庫僅下泄155立方米/秒,削減洪峰97.5%。可確保下游約40萬畝農田安全,可供設計灌溉面積23萬畝的水源,效益顯著。昭平台水庫,位於魯山縣城西12公里沙河上游,是河南省暴雨中心多發地區。控制流域面積1500平方公里。1955年設計水庫,1958年4月成立昭平台水庫工程指揮部,全面施工。1959年完成大壩和白土溝溢洪道及電站部分土建工程。水庫建成20多年來,出現2000立方米/秒以上洪峰18次,4000立方米秒以上洪峰10次,平均削減洪峰70%以上。1975年8月,水庫上游平均3天降雨405毫米,近百年一遇暴雨,最大入庫流量5230立方米秒,最大泄量3150立方米秒,有效地削減了洪峰。可供灌溉設計面積100萬畝的水源。年均發電量114萬千瓦時。昭平台水庫

白龜山水庫,位於平頂山市區西南部沙河幹流上,上游有昭平台水庫,控制區間流域面積1380平方公里。1958年開工。1960年9月基本完工,1966年8月建成。總庫容6.4億立方米。平均每年可向平頂山市供水6870萬立方米,水庫水源可供灌區設計面積50萬畝。孤石灘水庫,位於澧河上游葉縣與方城縣交界處,控制流域面積285平方公里。地處伏牛山東部余脈,是全省主要暴雨中心及多發區之一。1958年開工,1959年冬大壩合攏。確定總庫容為1.57億立方米,興利庫容0.704億立方米。水庫建成後,有效的減免了下游洪水災害。特別是1975年洪水,水庫上游3天平均降雨787毫米,最大進庫洪峰流量5630立方米/秒。水庫攔洪1.67億立方米,最大泄量2610立方米/秒,削減洪峰54%,作用顯著。可供灌區設計面積21.58萬畝的水源,水電裝機2台300千瓦,養魚水面約1.0萬畝。河道治理潁河在周口市西與沙河匯合,全長263公里,流域面積7348平方公里。在襄城縣潁橋以上,兩岸無堤,潁橋以下,兩岸堤長131公里。主要支流有清潩河、清流河、吳公渠等。潁河歷史上曾是中原地區行洪、排澇、航運、灌溉的重要水道。魏時曾在潁河右岸引水灌田。唐時曾設“淮潁水運使”,負責南糧北運。後因黃泛,潁河下游屢遭淤塞,舊有漕運及灌溉系統悉被破壞,特別是1938年後,黃泛使潁橋以下河床嚴重淤塞,汛期兩岸積水成災。1949年潁河潰決漫溢達23處,淹地45萬餘畝,時至10月,西華馮橋、黃土橋、朱灣至臨潁瓦屋趙60餘公里,堤內外仍一片汪洋。1949年後,為解決潁河水災,對乾支流進行多次治理,其中,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吳公渠,清潩河、清流河3條,100至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21條,一般都達到了3年一遇除澇、10年一遇防洪的標準。幹流整治工程河南省工程(一)幹流整治工程1950年春,由淮陽、許昌兩專區負責疏浚下游周口市孫嘴至西華縣朱灣間36公里。設計泄洪流量1125立方米/秒,組織商水、許昌等11縣民工和解放軍水利師共15萬人施工,7月竣工,共完成土方650萬立方米。1951~1954年,該上述相應標準治理西華縣朱灣至合河口段,長11.7公里,設計洪水流量850立方米秒,由許昌、郾城等縣施工,用工11.9萬人,完成土方71.58萬立方米,建橋4座,國家投資511萬元。1956~1957年,按同等標準治理西華縣合河口至臨潁縣劉莊段,長67.95公里,設計泄洪流量500~850立方米/秒,主要工程有合河口、牛寨、廖寨、固廂、劉莊至吳公渠等裁灣取直,建排澇涵洞10座,橋樑21座,共投資1496萬元。由許昌、臨潁、商水等縣施工,用工7.5萬人,共完成開挖土方1005萬立方米。1969~1970年,按60年代3年一遇80%排澇、20年一遇防洪標準治理孫嘴至郾城縣吳公渠,長79公里。主要是疏浚河道,動員7縣10餘萬人上工,完成土方2127萬立方米。同時修建許漯、西華縣逍遙(含閘)及黃土橋3座公路橋;另建16座生產生活橋和6座排澇涵閘,共投資1533萬元。治理後吳公渠以下泄洪流量達900~1540立方米/秒。1、吳公渠發源於禹縣蒙坡,在郾城縣沈趙入潁河,長75.3公里,流域面積1154平方公里,1966年,按60年代3年一遇除澇、20年一遇防洪標準治理。

2、清潩河發源於新鄭縣辛店,在西華縣合河口注入潁河,河長149公里,流域面積2361.6平方公里。190年,下游西華段的防洪和排澇能力僅有65和30立方米/秒。1968年治理後,除澇和防洪能力分別提高到370和688立方米/秒,相當於3年一遇除澇和10年一遇防洪標準的81%。1983年7月~1984年7月鄢陵縣修建趙莊攔河閘,7孔,孔寬9米,設計泄洪流量744立方米秒,校核泄洪流量1169立方米秒,可發展灌溉面積7萬畝。3、清流河源於鄢陵縣西北屯溝,在西華縣李灣北注入潁河,長23.3公里,流域面積1393平方公里,1971年按3年一遇除澇、20年一遇防洪標準治理,完成土方260萬立方米。4、新運河是20世紀50年代利用部分黃水沖和於家溝、老運河舊道新開挖的河道,源於太康縣西南大陸崗,在淮陽縣牛口西注入潁河,長65.5公里,流域面積1381平方公里。1957~1958年進行局部治理。1966年,淮陽、西華、太康3縣對新運河全線治理,入潁河口處除澇流量113立方米/秒,為60年代3年一遇除澇的41%,防洪流量290立方米/秒,為10年一遇防洪的53%。共完成土方213.3萬立方米,國家投資40萬元。(二)幹流建閘工程pp1、周口、槐店閘1959年興建,1975年建成,其中周口攔河閘分老閘和新閘,老閘14孔,孔寬6米;新閘10孔,孔寬6米,兩閘設計泄洪流量3000立方米/秒(老閘1480立方米/秒,新閘1520立方米/秒),校核泄洪流量3200立方米/秒(新閘、老閘各1600立方米/秒)。槐店攔河閘分淺孔閘和深孔閘,淺孔閘18孔,孔寬6米;深孔閘5孔,孔寬10米,兩閘設計泄洪流量3200立方米/秒,校核泄洪流量3500立方米/秒。2、逍遙閘1970~1972年修建,10孔,孔寬5.5米,設計泄洪流量1105立方米/秒,校核泄洪流量2200立方米/秒。3、化行閘1974~1975年修建,6孔,孔寬10米,設計泄洪流量1720立方米/秒。4、黃土橋閘1977~1980年修建,16孔,孔寬6米,設計泄洪流量1540立方米/秒,校核泄洪流量2200立方米/秒。安徽省工程潁河是淮河最大支流,潁河歷史上是黃河奪淮主泛道之一,受黃泛影響,洪澇災害嚴重,水利工程只有一些斷續、殘缺的堤防和小涵閘。建國後,潁河遇1950、1954、1956和1957年大水,汛後均進行堤防加固等防洪工程,局部地區進行水系調整,建涵閘改善排澇條件。1958、1959年在幹流上建阜陽、潁上兩座節制閘。1971年從全局出發,開挖了茨淮新河。茨淮新河分泄潁河洪水,減輕淮河幹流洪水負擔,兼有排澇、灌溉、航運等綜合利用效益。通過這些水利工程建設,提高了潁河的防洪、排澇能力,發展了灌溉,改善了航運,取得了顯著效益。一、潁河幹流河道整治黃河從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第一次南泛入潁開始,至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多次南泛奪淮。民國27年(1938年),國民黨軍為阻止日本侵略軍西侵,先後在鄭州趙口、花園口扒開黃河南堤,全部黃河水向東南泛濫,沿賈魯河、潁河和渦河之間地帶漫流入淮,直至民國36年3月堵復,黃河回歸原河道入海。黃河泛濫的地區,泥沙沉積,河溝淤塞,荒無人煙。正陽關以下至洪澤湖的淮河幹流也受到黃河泥沙淤積。

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潁州水患,潁河漫溢,沖壞堤防,說明在一千多年前,潁河就有了堤防。明隆慶四年(1570年)太和知縣浚河築堤,建涵閘5座。民國元年大水後,曾撥鹽稅、附捐,修築淮、潁堤防,沿河湖窪開溝建閘,歷時10年完成。民國20年大水後,由國民政府救濟水災委員會修築潁河兩岸堤防,上自張擺渡,下到沫河口,堤腳距河邊的灘地寬約10~20米,至民國25年,潁河左岸建涵閘9座,右岸14座。當時多數涵閘均為單孔、直徑1米的管涵。民國27年黃泛後,潁河沿河堤防不敵南泛黃水,民國28年安徽省淮域工賑委員會採取以工代賑搶築潁河堤防。潁河下段新築相距老堤甚遠、堤線順直的新堤,即防黃堤。此後,民眾不斷培修沿河老堤,於是形成了兩堤之間眾多的生產圩,保護耕地7.9萬畝。1950年大水,潁河堤防被毀,人民政府以工代賑組織民工,於是年冬至1951年春,對被毀的堤防進行全線加高加固,實做土方317.7萬立方米。1954年大水,潁河堤防潰決,損壞嚴重。汛後,決定先將潁左饒台子至長林涵受淮河回水影響段,進行重點培修和局部退建;長林涵至阜陽間老堤進行局部修補。1955年春,潁上縣組織民工實施,實際完成饒台子至龍王廟長35公里堤段,合計土方124.6萬立方米。1956年潁河洪水,界首處最大洪峰流量和最高水位均超過了1954年。潁上最高水位比1954年高0.09米。1956年冬,對潁左堤江口集至茨河鋪,潁右堤蔣莊至拐角樓堤段進行加固培修。竣工後,潁左堤江口集堤頂高程30.30米,茨河鋪34.20米;潁右蔣莊堤頂高程31.93米,拐角樓32.60米,包括部分泉河培堤土方,總計完成土方119.57萬立方米。潁上縣也於當年冬對潁右堤回流集至王崗埠段進行培修。1956年,經治淮委員會同意,將河南境內泉河支流谷河490平方公里來水,改在槐莊上游入潁河。1957年,阜陽地區開挖蘇溝和濟河,將原向潁河排水的654平方公裡面積的來水,改入西淝河。原直接入淮的潁上八里河483平方公里來水,改在潁右三道沖入潁河。是年汛期,潁河上游大水,界首、阜陽最高洪水位達37.76和31.85米,均超過歷史最高水位。是年冬至1958年春,由界首、太和、阜陽三縣民工約5萬人,對潁河左堤自界首至宋灣,潁河右堤自界首至泉河橋,按防禦1957年實測最高洪水位超高1.5米設計堤頂高程,堤頂寬4米,實做土方220.91萬立方米。竣工後的堤頂高程:潁左堤界首39.26米,宋灣34.48米;潁右堤界首39.26米,泉河橋33.6米。1958年為發展灌溉和改善航運,建阜陽節制閘,於汛前完工。1959年興建潁上節制閘,1962年停工緩建。1971年,從淮河流域全局出發,為潁河及支流汾泉河、黑茨河豫皖兩省約15000平方公裡面積創造排水條件;分泄潁河洪水,減輕淮河幹流洪水負擔,確保淮北大堤安全,結合發展灌溉和航運等綜合利用,淮北地區開挖茨淮新河,將茨河截入茨淮新河。經過以上幾次水系調整,潁河流域面積為36728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境內流域面積4010平方公里。1975年8月,河南省洪汝河、沙潁河上游受3號颱風影響,發生特大洪水。特大暴雨造成洪汝河上游水庫跨壩,河南省境沙潁河支流氵里河、乾江河堤防和泥河窪滯洪區大堤潰決。泥河窪漫決後入洪汝河流域,老王坡滯洪區及洪河全線潰決,洪水又竄入潁河支流汾泉河匯入潁河,洪水漫流。潁河周口於8月9日下泄最大流量達3450立方米每秒。至阜陽又遇洪汝河竄入汾泉河的洪水匯入,造成阜陽最高洪水位達32.52米,超過歷史最高記錄1956年的32.30米。潁上最高水位達28.26米,高於當時潁右堤頂0.06米。防汛中,軍民奮戰,排除險情,加高堤防,做到水漲堤高,避免了潁河幹流堤防的潰決。災後於冬季開始培高加固堤防。堤頂高按1975年最高洪水位,潁左超高1.5米,潁右超高1米的標準;堤頂寬潁左茨河口至阜陽6米,阜陽至木崗子8米,潁右6米。至1976年春,完成土方量681.5萬立方米。全部工程包括涵洞加固、接長和護岸、護坡等,總投資320萬元。竣工後的實際堤頂高程:潁左界首縣長勝溝至潁上饒台子為40.00~28.66米;潁右界首長勝溝至王崗埠為40.86~28.60米。

1975年8月大水後,上遊河南省加高加固潁河堤防,漯河至周口的安全泄量已達3000立方米每秒;支流按除澇3~5年一遇,防洪20年一遇標準進行治理,並挖溝串通沙潁河與汾泉河,向南延伸與小洪河溝通,打亂了水系。河南省引黃淤灌退水,使界首境內河道淤積十分明顯,水質污染也日趨嚴重,並在不斷惡化。茨淮新河開挖後,潁河向茨淮新河分泄1400立方米每秒流量,可使阜陽以下潁河維持平槽泄量1900立方米每秒。洪水時,潁河向茨淮新河分洪2000立方米每秒,阜陽以下安全排洪3200立方米每秒。潁河幹流已達5年一遇除澇,20年一遇防洪的標準。二、建築物為發展灌溉和改善航運條件需要,潁河幹流河道上建有阜陽閘和潁上閘兩個樞紐;在支流泉河上建有楊橋閘樞紐。為排除沿河兩岸地區的澇水和防止洪水倒灌,沿河堤建有涵閘和抽水站。沙潁河耿樓樞紐工程阜陽閘樞紐位於阜陽市三里灣,在泉河匯入潁河處下游500米處。由節制閘、船閘、攔河壩和引河組成。節制閘建在新開引河上,船閘建在節制閘右側,相距300米。攔河壩位於船閘右側潁河老河道上。節制閘分深孔和淺孔兩部分;淺孔12孔,每孔寬12米,中間4淺孔的底部設深孔,每孔寬12米,高1.8米。設計過閘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相應閘上水位32.25米,閘下水位31.85米。開敞式結構。節制閘和引河於1958年2月開工,是年汛前基本完成,總投資489.41萬元。船閘通航標準為五級航道,閘室長140米,寬8.65米,1958年6月開工,1963年1月竣工,完成投資286.27萬元。攔河壩也於1959年1月前完工驗收。潁上閘樞紐位於潁上縣城東。由淺孔閘、深孔閘、船閘、引河及老河攔河壩組成。淺孔閘和引河於1959年開工,只完成閘底板和部分閘墩牆的澆築,並開挖了引河,於1962年停建。1978年11月經安徽省政府批准復工,至1981年6月完成淺孔閘、引河、老河堵壩三項,完成投資1094.1萬元。淺孔閘共24孔,每孔寬5米,設計過閘流量3350立方米每秒。閘兩端各有引橋2孔,每孔寬22.5米,過洪流量850立方米每秒,50年一遇標準,總計泄洪能力4200立方米每秒;20年一遇標準泄洪流量3200立方米每秒,相應閘上水位28.35米,閘下水位28.1米。潁河水利樞紐潁上閘潁河兩岸堤防上原有排水、防洪涵閘不多,且洞身短、泄量小。1949年以後,堤防經過歷次加高培厚,原有涵閘有的報廢,有的改建或重建。至1988年,沿潁河涵閘共有76座。其中潁左34座,潁右42座。這些涵閘控制排水面積大於5平方公里的37座,其中左岸15座,右岸22座;排水面積小於5平方公里的39座,左岸19座,右岸20座。沿潁河兩岸,在阜陽、潁上兩縣建成電力排灌站6座,總計裝機41台,6885千瓦。設計灌溉面積27.3萬畝,現已達19.41萬畝;設計排澇面積17.3萬畝,現已達14.5萬畝。支流整治工程沙河整治工程沙河上游洪水暴漲暴落,進入平原,特別是漯河至周口間87公里河段,是個半懸河,河床多沙,河槽不穩定,形成彎多、灘多、潭多、險工多。歷史上沙河素有“銅頭鐵尾豆腐腰”之稱,豆腐腰漯周段,常五年3決口,僅民國期間即決口184處,危害很大。(一)治理工程1949年以後,沙河治理大體可分3個階段,1951~1957年,以沙河下游為重點,先後治理險工95處,修磚、石、混凝土護岸83處,石壩、柳枕、拋石護基等12處,長13.9公里;培堤79段,長111.2公里,漯河以下沙河堤防頂寬3~5米,漯河以上達0.7~3米。

1962~1975年,共治理險工132處,修建磚、石、混凝土護岸22.9公里,培修堤防130處,長67.4公里,漯河以上堤防頂寬達到3~5米,可通大客車。1964~1970年,民眾性修建的植柳護坡工程310多處,長達186公里,一般堤腳種樹四行,臨河植柳防浪,堤肩和堤坡植圪巴草,保持堤表復蓋率在80%以上。1975年,沙河堤防遭到嚴重破壞,1976~1980年,大力進行了水毀工程修復,共培堤766公里,做土方1926.9萬立方米,修復磚、石、混凝土護岸153處,長32.6公里,國家投資1753萬元,使堤防規模進一步擴大,沙河右岸漯河至周口段,堤防高程比“75·\8”洪水位超高1米,堤頂寬度達到5~8米。沙河堤防經過多年治理,年年歲修、綠化,基本實現了“五化”堤防。漯河至周口段的泄洪能力,已由1950年的2000立方米/秒,提高到3000立方米/秒,配合上游蓄洪工程的運用,沙河已形成堤防、水庫、滯洪區配套,排、蓄、滯結合的防洪工程體系。漯河以下的沙河南堤,雖經5次超標準洪水,除1953年柴灣決口外,未再決堤。北汝河是沙河左岸重要支流。在襄城縣境內有堤防85公里。在元代以前,汝水是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大河,貫通今南、北汝河。元代截汝歸潁(沙)後,才成為沙河的支流。其源出伏牛山區,汛期洪水迅猛。50~60年代以後,多次加固堤防,使堤頂寬達到5~7米,並整治重要險工。1973~1975年,北汝河修建大陳攔河閘,12孔,孔寬10米,設計泄洪流量3700立方米/秒,可發展灌溉面積20萬畝,並解決許昌市的部分供水。襄城水文站1982年最高洪水位84.36米時,洪峰流量3900立方米/秒亦安全下泄。澧河為沙河南支,上遊河床寬淺,底多卵石,坡陡水急。乾江河口以下,坡降漸緩,河槽狹窄,有堤防134公里。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7年),為了減輕南汝河水患,在舞陽卸甲店截斷舞水上源(乾江河),並開挖新水道6公里,將乾江河引入澧河。乾江河發源於方城縣羊頭山,附近最高山峰在千米以上,常形成暴雨中心,是澧河洪水的主要來源。1980~1983年,在省防汛指揮部直接干預下,妥善解決了澧河三里橋公路橋和漯河京廣鐵路橋的阻水問題,三里橋北岸加修引橋一孔,恢復行洪斷面180平方米,泄洪能力大有提高。由於阻水障礙嚴重,1981年3月,對乾江河口以下河段全面進行清理,到5月初完成。同時加深郾城縣牤牛台分洪道,清理該縣6處灘地阻水土崗,擴建4處束水河岸;改建舞陽縣和郾城縣3處灘地渠道,共做土方13.5萬立方米。清障後水位降低0.5~1米。(二)歲修60年代初,堤防上常有獾、鼠、兔、狐穴居,管理單位專程從黃河北僱請捕獾能手捕捉,並大力發每年對全線堤身進行機械錐探壓力灌漿,到1985年共錐探堤防393.2公里,錐孔進尺603萬米,灌入土方4.67萬立方米,發現和處理較大洞穴隱患940處,大大提高了堤身質量。由於歲修和“五化”堤防建設好,在全國名列先進行列。(三)興建泥河窪滯洪區泥河窪滯洪區位於河南省漯河市區以西,舞陽縣境內的沙河與澧河之間。設計蓄洪水位68米(廢黃河口標高),淹沒範圍100平方公里,耕地12.7萬畝,人口82314人,蓄洪量2.36億立方米。由於滯洪區運用後逐年淤積,1966年最大蓄洪量已減至2.26億立方米。沙潁河泥河窪滯洪區泥河窪滯洪區,包括進、退水控制和蓄洪堤,圍村堤等工程,1955年竣工。後又進行了多次擴建、改建,共完成土方10856萬立方米,磚石砌築8.34萬立方米,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4.43萬立方米,投資總額2355萬元。1955~1982年,共進洪36次,其中沙河經馬灣進水閘進洪21次,澧河經羅灣臨時進洪口和進洪閘進洪15次,其間有7次為沙、澧河同時分洪。進洪總量19.71億立方米,對減輕沙、澧河防洪負擔,保證京廣鐵路、漯河市以及沙河下游地區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發揮了巨大作用。

(四)建閘工程1958~1975年,沙河開始建閘蓄水和進行梯級開發。1958~1959年為保障向泥河窪滯洪區進洪並蓄水發展灌溉而首先修建了馬灣攔河閘,共7孔,每孔淨寬10米,設計泄洪流量2850立方米秒,校核流量3000立方米/秒。賈魯河整治工程賈魯河由漢代鴻溝和宋代惠民河基礎上演變而成,是歷史上黃淮相連的水道。黃河在鄭州、中牟一帶決口、多經賈魯河流入潁河,沿岸土質鬆軟,容易沖涮淤積。為漕運需要,歷代都不斷進行治理,僅清代局部或全線治理就達19次以上,1927年、1936年都曾進行過治理。1938年6月,黃河在花園口扒口後,主要沿賈魯河、沙、潁河進入淮河。1946年1月,開始堵復花園口,但留下寬闊的黃河舊道成為賈魯河身。從鄭州到中牟一帶,河槽寬淺,寬者達4公里以上;中牟至扶溝,河槽寬1~2公里;扶溝至西華間,河寬1公里左右;西華以下,河槽漸窄深,入潁河處,寬僅150米。1950年以後,賈魯河上游修建7座中型水庫,28座小型水庫。幹流未進行過系統治理,沿河的原生產堤,在大水後都培修加固,逐漸形成堤防,總長131.5公里。1958年後,對賈魯河進行梯級開發,幹流上曾建攔河閘14座,70年代以後,尚保留中牟(改為橋)、後槽、高集、扶溝、擺渡口、閻崗、周口等幾座攔河閘,除周口閘(8孔,孔寬6米,設計過水能力600立方米/秒,校核過水能力1200立方米/秒)能滿足排水要求外,其他閘都有不同程度的阻水影響。由於大量引黃輸水和關閘蓄水,使河道淤積7500萬立方米。民眾在河灘修生產堤57條,攔灘渠20條,路壩30條,阻水橋48座,機灌站50處,並且在河灘種植阻水樹木和荻葦15萬畝,使西華縣以上行洪灘地由1000多米縮窄為100~200米,河道泄水能力大大降低。1984年汛期,扶溝站最大實測流量185立方米秒時的水位,比1956年720立方米/秒時的水位還高0.44米,堤防多處漫決,淹地100多萬畝。經多次清障,扶溝以上賈魯河的泄洪能力僅恢復到200立方米/秒,只及50年代的1/4。賈魯河上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18條支流,治理後的除澇標準是:7條達到5年一遇,5條達到3年一遇,2條低於3年一遇。雙洎河上修建了佛爾崗中型水庫,並對堤防進行了多次培修。新蔡河整治工程由於多次受黃河泛濫影響,河線多次變更。1938~194年,舊有河道嚴重淤積,不少河段已無河形。現代的河線大體是沿蔡河老道於1951年重新規劃後開挖的。新蔡河是周口地區潁河北岸的一條主要排水河道,1964年治理後,入潁河口除澇流量300立方米秒,已達5年一遇標準。1977年上游淮陽段又按5年一遇除澇標準治理。唯中游鄲城段,尚不到上下段的除澇標準。黑河整治工程1950年,河槽淺小,加之黃河泛濫淤積,河道泄水能力僅為50年代5年一遇的8%。1952~1953年,對馮橋至張胖店長885公里河段進行低標準治理,用工4.1萬人,完成土方3061萬立方米,建橋13座,國家投資221.7萬元。1964年,再次對梁堤口至張胖店長96公里河段進行治理,標準為老3年一遇80%除澇,老10年一遇防洪,用工5.4萬人,完成土方309.4萬立方米,建橋16座,國家投資89.3萬元。治理後省界張胖店除澇流量134.4立方米/秒,防洪流量僅300立方米/秒。黑河兩岸堤防長171公里,已綠化面積6000畝。

汾、泉河整治工程汾河發源於郾城縣召陵崗,在沈丘縣三岔口會泥河後稱泉河,至武溝營入安徽省後注於潁河,河道長250.8公里,流域面積5222平方公里,河南省境長157.8公里,流域面積3770平方公里。汾、泉河乾支流除泉河段稍寬外,其他河段河身狹窄,雜草叢生,排水能力很小,年年受淹。1954年後對乾支流曾多次治理,並建攔河閘3處。1954年按50年代幹流3年一遇、支流5年一遇除澇標準對汾河幹流自雙橋至港河口長107.44公里進行治理。投資1278.6萬元。1966年,周口地區對幹流泥河口以下至省界進行堤防培修。1973年周口、許昌、駐馬店3地區聯合對汾、泉河按幹流3年一遇、支流5年一遇除澇標準,20年一遇防洪標準進行設計。1973年起從三岔口一直治到馬溝口,長100.3公里,歷時10年,完成土方2548.3萬立方米,建橋24座,涵閘79座,國家投資2244.3萬元。1983年在上游郾城縣境治理幹流長21.1公里,完成土方101.1萬立方米,建橋涵17座。同時還疏浚了7條支流①,總長214公里,國家投資2574.3萬元。治理後,汾、泉河幹流泥河口除澇流量達到560立方米秒,防洪流量1280立方米秒,在3年一遇降雨情況下,可使30萬畝農田免除澇災,60萬畝鹽鹼地及商水縣、項城縣等十多處有名坡窪的排水情況得到改善。1985年,周口地區對泉河李墳閘至省界32公里河段進行整險培堤工程,國家投資138萬元。1975~1986年間汾、泉河幹流修建了3座攔河大閘,灌溉面積75萬畝。安徽省境內,泉河北岸距阜陽城西五里有西湖,宋歐陽修、蘇軾曾游詠於此,有亭台之勝,詩酒之樂,譽與杭州西湖齊名。民國27年以後,受黃泛淹漫,泥沙淤積,西湖殘景湮沒無遺。昔日西湖,已成現今的泉左窪地。民國27年黃泛沖毀潁河白廟集處右堤,進入泉河向西倒灌至坎河溜以上。白廟集至三里灣間泉河全被淤積,厚達6~8米。白廟集以上至椿樹莊10公里河段淤厚達6米以上。椿樹莊至大田集平均淤厚達2.5米,坎河溜以下河道,幾乎失去排水作用。泉河在1949年前,年久失修,堤防矮小,兩岸溝口不封閉,排洪能力極低,災害頻繁。1952年11月,阜陽地區對泉河楊橋以下進行治理,挖河築堤;下游自坎河溜經絕河灣改道取直,於三里灣入潁河,堵塞被黃泛沖缺的潁右白廟集缺口。工程於1953年5月竣工,實做土方525.4萬立方米。1954年大水後,是年冬,將泉河左堤向上延伸至新杜集,右堤延伸至余橋溝。1956年大水,泉河兩岸水災面積達196.4萬畝。阜陽縣於是年11月組織民工培修自孔橋至河口的右堤。對泉河左堤新杜集至坎河溜堤段進行局部培修。臨泉和阜陽於是年秋後沿泉河窪地圈圩築堤多處。1957年潁河大水,潁河阜陽站水位高達31.85米。是年冬,阜陽縣組織民工21萬人培修新杜集至泉河橋的泉河左堤和天棚集至李橋的泉河右堤。1959年建成泉河楊橋閘,因考慮“河網化”,確定設計流量505立方米每秒,偏小很多,造成1960年汛期扒開老泉河堵壩和利用楊橋閘東邊窪地分洪,後於1971年增建新閘。1965~1967年,界首縣在沿泉河左岸大溝與大溝間圈築14處圩堤。臨泉縣也修築堤防58公里。阜陽縣配合界首、臨泉築堤,也將泉河左堤向上延伸與界首堤防銜接,右岸延伸與臨泉縣堤防相接。至此,安徽境泉河兩岸全線築有堤防,但沿岸溝口無防洪涵閘。這次堤防修築的標準是按1965年實測流量設計:臨泉至楊橋為790立方米每秒,龍王堂至絕河灣為890立方米每秒,絕河灣至泉河口為940立方米每秒。相應洪水位為:臨泉36.09米,楊橋閘上34.62米,閘下34.32米,三里灣32.30米。1973年河南省全面治理泥河口以上乾支河道,為此,安徽省於1974年安排泉河處理工程經費,進行復堤和建設涵閘、排灌站。因受經費限制,復堤工程未完,建涵閘、排灌站工程沒有實施。1975年8月河南大水,洪汝河洪水竄入泉河,使安徽境泉河遭受毀滅性災害,臨泉縣城被淹。災後,國家安排水毀經費復堤,計畫堤頂高程超1975年最高水位1米。於1976年春完成。1983年,上遊河南省治理了汾泉河乾支流河道,加重了下游防洪負擔。經淮委批覆核定安徽省泉河處理工程6項,總經費1810萬元。1985年冬開工,至1988年底完成了全線復堤培修及局部退建。河道裁彎取直3處,老灣寨分洪工程1處,塊石護坡2處,新建溝口防洪涵閘12座,老涵加固接長11座,興建楊橋船閘1座。

茨河整治工程茨河在茨淮新河開挖前,是潁河支流。黃泛前,茨河幹流河道可終年通航木船。民國27年黃泛,歷時九年,致使乾、支流河道嚴重淤塞,有的幾乎淤平,已無河形。民國28~30年,為防黃水泛濫而修築兩岸堤防。1951年春,疏浚了茨河原牆至邵台河段及其支流谷河吳弧堆至關集河段。1951年冬,按保麥標準疏浚茨河張胖店至茨河鋪87.66公里河道,挖河築堤。1957年,阜陽、太和兩縣用農田水利補助經費,在茨河兩堤間的灘地上修築圩堤,但溝口未予封閉。1963年茨河大水,溝口倒灌成災。經安徽省計畫委員會批准,培修沿河圩堤及疏浚大溝,溝口建防洪涵閘等工程以達確保,因受“文化大革命”影響,僅整修了局部堤防和部分防洪涵閘。茨淮新河開挖後,1988年水利部批准黑茨河治理。整治內容有茨河本乾自省界至入新河口的挖河築堤;跨省支流的整治;新建、擴建、加固溝口防洪涵閘及新建張胖店節制閘等工程,由阜陽地區組織實施。

相關詞條

潁水溪濱潁水溪濱編輯 鎖定 本詞條缺少概述、信息欄,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作者:黃賓虹創作年代:1956年規格:71.9×32.1cm...

潁水河潁水河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行唐縣,是行唐縣母親河。據行唐縣誌記載,潁水河原名郜河,發源於太行山東麓鰲魚山,是行唐縣境內最大的內河,全長69.4千米,流域面積505...

王潁水王潁水,河南省首批中國小正高級教師,河南省特級教師,鄭州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鄭州市優秀教師,原鄭州一中物理教研組組長。...

潁河潁河,古稱潁水,相傳因紀念春秋鄭人潁考叔而得名。其主要支流為沙河,因此也被稱為沙河或沙潁河。潁河屬淮河的支流。發源於河南省登封縣嵩山,經周口市、安徽...

潁水故城潁水故城 即今地里城,位於阜南縣城南16公里處。元至順三年(1322)置縣,至正十一年(1351)劉福通率紅巾軍攻破潁水縣,縣廢。故城南門在今地城集南頭,洪河分洪...

箕潁箕潁,漢語辭彙。拼音: jī yǐng即箕山和潁水。相傳堯時,賢者許由曾隱居箕山之下,潁水之陽。後因以

潁河故事《潁河故事》是由都曉執導的一部鄉村紀實劇,楊靜、劉冠軍、紅花、吳廣林等人參加演出。該劇描寫了潁水邊上畫匠王村人離鄉的苦難和還鄉的艱辛與喜悅,折射出在改革...

潁川潁川,郡名,秦王嬴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潁水得名,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轄境包括今河南登封市、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葉縣、...

河南省潁水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省潁水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於2018年12月28日成立。法定代表人韓曉琦,公司經營範圍包括:網頁設計、製作;廣告的設計、製作、代理與發布;日用百貨、化妝品、針紡用品...

許昌潁水酒業有限公司許昌潁水酒業有限公司於2014年02月25日在許昌市許昌縣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汪建召,公司經營範圍包括預包裝食品批發兼零售(憑有效許可證經營)等。...

潁潁,漢語漢字,拼音:Yǐng。常做姓氏、地名等。...... 潁河,淮河最大的支流,發源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縣,至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流入淮河。 [Yin River] 潁,潁水...

潁水洗耳許由認為自己可為良民,而不可任高官,決定不去就任,便到潁水洗耳朵,表示不願聽。箕山現在還有“掛瓢崖”“洗耳泉”,據說許由在山泉之下正在為牛飲水之際,大...

潁作潁作,中國傳統紅木藝術家具流派之一,中原傳統造物文化的傑出代表。潁作誕生於古潁水流域,潁水古為“四瀆八流”之一,發源於神聖的中嶽嵩山,所流經的區域一脈相承...

潁上縣潁上縣,安徽省阜陽市代管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淮河與潁河交匯處、淮北平原最南端。南臨淮河,中跨潁水。東與鳳台縣接壤;西與阜陽市潁州區、潁東區、阜南縣...

穎水村穎水村在永福鎮東南部,與鎮駐地永福圩直距8.6公里。轄潁水、大洋、卓村、岩前、駕山、新溪、潭路、路寮:水尾、烏坑等自然村,村委會設潁水。包括廢村總...

濦濦,讀作:yīn。漢字基本字義是 水名,中國河南省潁水三源的中源。...... 漢字基本字義是 水名,中國河南省潁水三源的中源。 中文名 濦 漢字結構 左右結構 注...

灌夫灌夫(?-前131年),字仲孺,潁川郡潁陰人。西漢時期官員,本姓張,因父親張孟曾為潁陰侯灌嬰家臣,賜姓灌。吳楚七國之亂之時,灌夫率領一千人跟隨父親灌孟從軍,立...

穎水河潁水河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行唐縣。據行唐縣誌記載,潁水河原名郜河,發源於太行山東麓鰲魚山,是行唐縣境內最大的內河,全長69.4千米,流域面積505平方公里,擔負著...

洧水中國最古老的河流之一。源出今河南省登封縣陽城山,自長葛縣以下故道原經鄢陵﹑扶溝兩縣南至西華縣西入潁水。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曾在洧水一帶建立部落,號為有...

許由(堯舜時代的賢人)許由認為這是對他的一種羞辱,便到潁水河洗他的耳朵。 至今河北省行唐縣有一村名叫許由村,據《行唐縣誌》記載:“為傳說‘唐堯訪賢’中的賢人許由的故里,因...

熱門詞條

希臘

銀河英雄傳說

銀瀑

松本清

基隆港

男兒有淚不輕彈

火線反攻

筆順

口服輪狀病毒活疫苗

白皇后

請叫我英雄

鬼泣5修改器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白袍總管

嚴明

減肥瘦身

輕熟女27

希望樹

平台

半妖少女綺麗譚

蒙古帝國

陳雷

漢語注音符號

曹琴默

麥當勞早餐

xv

五行蔬菜湯

愛一直閃亮

相关文章

啵唧是什么意思

安卓软件下SH365 · 07-11 阅读 8460

如何买到真正n厂的手表?n厂手表工厂介绍

365app安卓客户端下载 · 07-12 阅读 6166

企业如何做好进销存管理?工厂进销存实现步骤

APPBET365 · 07-08 阅读 2213